dA 03 winter 夯雜誌 第三期:物件 objects強檔特價
我朋友前幾天買了 覺得很滿意喔
博客來藝術設計-建築分類促銷商品
想了解更多[dA 03 winter 夯雜誌 第三期:物件 objects]的內容嗎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專題:OBJECTS 物件
劉克峰:如果我們生存的世界物件消失
為了獲得認知與了解,人往往借助概念為工具來認識未知的一切。可見與不可見之間的物件間,代表的是一種中介物件,藉此獲悉我們肉身所在的世界。以魔鏡與皇后為例,前者代表的是可以擬像的物件,後者代表的是複製與慾望。記得發生的事件多半是經過體驗,記憶再現也是透過物件再造的。也許某些關聯可能也沒什麼關係,而理由並不充足,但是如果我們放棄這個關係的話,那有什麼是可以替代的呢?物件的存在替我們製造機會來討論這些疑慮。
葉朝憲:空間的哲學,哲學的空間
科學中的空間若缺少抽象的幾何次序就不可能成立。這種次序本質上是客觀的,因為它並不特定存在於個人的意識領域之中,而只是客觀地存在著。然而,若無具思維能力的主體的感知理解,空間亦不可能存在。在日常生活裡,我們並不視空間為某種公理系統的實現,而是藉由我們的感官所感知之某種具有空間特質的特殊現實。
曾光宗:歷史與物件-都市空間中的物件
都市中的物件,存在於特定的都市涵構之中,會伴隨著這個都市的成長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其中最大的關聯因素應為「時間」,或者說是這個都市的歷史。也因此都市空間中的物件,如果整體的透過時間的這個「濾鏡」來解讀的話,往往會有不同的內容呈現;而這是與建築空間中的物件最大的差異所在。透過時間因素來解讀都市中的物件,通常可以發掘出很多看不到的特質,而這也是都市的魅力所在。
程宗賢:新巴比倫計畫--不定形式的烏托邦及其影響
庫哈斯指出「垃圾空間」中以溫暖、舒適、甚至人文氣氛來製造一種以舒適和歡樂來移去批判的功能,「新巴比倫」意圖消散空間中的形式,來化解過度物化的社會,卻最終依舊被「借屍還魂」,但是「新巴比倫」或「境遇者國際」所構思的也提供我們許多線索去利用有關遊戲的、創意的、空間中的時間因子、可變動性、對空間中各種知覺的重視、辯證的批判等等,我想在長久對抗物化、商品化社會的戰場中仍然存在著碎片,等待去重新組織、拼湊、利用,只是它們可能存在於空間中的任何邊緣、裂縫、疊層或片刻中,需要更仔細的尋找。在「新巴比倫」中,也許是其未完成的特性和雙重閱讀中的自我批判,最值得我們去思考。
劉克峰:電子「物件」在電子網絡裡的意義
這些「物件」如流動空間裡的窗口,類似市集地點的觀念,從此處擷取或交換網路裡流動的物質。所以都市不只是建築物、交通系統和能源系統而已,都市還是人類組織活動的地方;在其間,人們必須知道甲處發生的事情,以決定在乙處該如何處理。這意味著都市是人們傳送資訊的地方。事實上,電子「物件」在電子網絡裡就是我們傳送資訊的能力,就像運送市民和貨物的能力一樣,都必然會影響到都市的型態。而這種非實質的資訊流動將反映在資訊載體的PDA、3G手機以及無線上網的筆記型電腦上。
丁肇辰:真實的虛幻
這些諸如010101分散於虛無飄渺的隨筆,以及地球因硬碟停止而停止轉動的感性詞句,的確成為我在資訊學習過程中相當重要一部份,也是我將硬梆梆科技概念試圖人性化的方式。回想過去這些對於資訊有感而發的不確定性,如今我想理性地置之一笑,當越能瞭解訊息科技的本質,就越來越覺得這些看似虛幻無法觸摸的資訊媒介如一個可見可觸的物件般真實。
章光和:非物件性的觀念藝術攝影
透過觀察攝影簡單的歷史發展,我們很清楚的得知攝影由一個珍貴記憶物件,漸漸的轉變成為藝術品,在「直接攝影」品質高標準的傳統裡,攝影依然是一個獨特細緻的手工藝品,而不是不追求品質的工業量產物。然而進入後現代之後,傳統攝影的價值中心受到顛覆而崩解,同時另外一股前衛藝術思潮藉著攝影短小輕薄、如實記錄的特性,將攝影用在觀念藝術、地景藝術、表演藝術上,使得攝影無形間增加了新血,有了不同的觀念與用法,而在此同時,攝影的物件性也因此而瓦解消失。
作品:張永和╱非常建築工作室 四入柿子林:一個建築設計過程故事板
房間作為取景器與屋頂作為地景兩個概念的複合;九個取景器向九個不同的景觀敞開,同時柿子樹從取景器之間穿過,建立起建築與基地之間的雙重關係;起伏變化的屋頂地景以當代的建築語言翻譯了傳統中國建築的坡頂形式,同時結構體系採用不平行石夾混凝土承重牆與混凝土反梁結合,石料為當地的花崗岩,建立起建築的當代性與地域性。
論壇:張永和Billion
當代建築的意識型態逐漸被事件所取代,概念性思維思考建築問題我也特別感受到概念思維的重要性,重新考慮規則問題,觀看建築的Program,思考機能與從已知的條件中,找尋發展的機會與空間關係。當代中國建築師工作時面對極度的挑戰性,西方世界面對的問題中國同樣要面對,我個人認為我們必須面對四個現象:首先是西方後結構主義思維的影響,當代社會現象中的模糊性,從思想到性別已經全面性的出現在社會問題中。其次是全球化經濟對於中國建築環境與社會的影響,再來則是生態問題,最後則是高科技問題,這些問題都深刻影響中國建築環境的發展,甚至中國比外國感受更強烈。中國目前正處於文化大轉折的變動時刻,建築師正好有機會看見這些問題的發生,同時面對這些更複雜、模糊、社會的問題逐漸浮現,建築師如何掌握變化與影響,從中發展甚至強調自主的建築觀點,將是重要的建築發展契
書評:黃明威IDORU, by William Gibson
威廉.吉普森在此書中選擇以「媒體」及「娛樂」作為描述未來世界的主題。書名Idoru即日文發音的Idol(偶像),它在現實社會中,是一個由電腦程式產生的虛擬偶像明星,但在虛擬的網路城市裡,卻擁有不為人知且異常龐大的操控力。Rez則是現實社會中的搖滾英雄,他的樂團Lo/Rez在速食泡沬音樂流行的社會中二十年屹立不搖,歌迷年齡層廣泛,對慣於操縱消費性音樂偶像的企業集團來說,他的成功是違悖娛樂常理的頭痛。故事的中心事件,便始於Rez與Idoru二人的結婚宣示。而這宣示,擾動了虛擬與現實的兩個鏡射世界。這兩個世界,是否真的有結合的可能性?若有,要如何結合?
作者簡介
策刊群:曾成德(本期作品策刊)+劉克峰(本期專題策刊)+施向誠+何以立
本期撰述:劉克峰+葉朝憲+曾光宗+程宗賢+丁肇辰+章光和+張永和+黃明威
...繼續閱讀
藝術設計書籍看起來很籠統,一般人可能不知道藝術設計書籍分類有那些!! 基本上藝術設計書籍都是有藝文氣息的書籍, 像有收藏/鑑賞、繪畫、書法、雕塑、攝影、電影、音樂、舞蹈、戲劇..等書籍!!
留言列表